全球关税大战如何应对的几点思考
(毅至国际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发现抄袭等侵权行为,将投诉到Google等搜索引擎将侵权链接及网站从搜索结果中删除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贸易壁垒此起彼伏的当下,“关税大战”已成为任何一位企业家、投资人乃至普通消费者都无法回避的时代议题。本期博客文章将结合最新政策动态与市场数据,围绕两个维度展开:宏观形势判断、各国业者策略。全文约3000字,可作企业决策的快速参考。
一 全球关税大战的三个基本判断
1.1 中美关系难言缓和

1.2 加美贸易摩擦持续
加美墨自由贸易协议(CUSMA)2020年7月1日正式生效,条约规定第6周年(2026年7月1日)进行“联合审查”,届时任何一方若表达异议,将触发再谈判;若10年内谈判失败,协定于2036年自动失效 。在当前美加舆论对立、双边关税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协定重新谈判将不可避免,按期续签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1.3 美国制造业回流成长期趋势
在安全、政策、成本与市场四股力量的合力驱动下,“Made in America 2.0” 已从政治口号升级为企业的结构性决策。以下是各主要原因、机制、政策及影响时间的详细分析:

- 政策窗口长:税收抵免有效期直至2027–2032年;新厂建设通常3–5 年才能投产,意味着“回流项目”会在十年内持续增加。
- 地缘风险难逆:全球大国竞争进入“结构性摩擦”阶段,企业很难再押注单一海外供应链。
- 成本曲线交叉:当自动化率>70%时,劳动力差异对总成本影响不足5%,足以抵消关税与运费。
- 市场端给予溢价:联邦采购“Buy American”条款叠加消费者偏好,使本土制造享有更高议价空间。
因此,美国制造业回流不是短期救市行为,而是被法案激活、由风险催化、靠技术巩固、以市场消费验证的长期结构趋势。
二、给加、中、美创业经商者的策略建议

2.1 加拿大业者:抓住“本土替代品+中国平替”双重窗口
- 消费侧“抵制美货”情绪高涨:最新Leger调查显示,76%加拿大消费者已调整购物习惯,主动寻找本土或非美替代产品;另一份YouGov报告指出,61% 受访者称自己“正在或准备抵制美国品牌” 。
- 目前受美加贸易摩擦影响,可以考虑从中国进口替代的潜力品类有:

2.2 中国业者:分散市场+再配置供应链
- 开拓其它英语系市场: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在产品要求、法律体系、支付与物流基础设施上与美国相似,便于快速复制亚马逊、Shopify等DTC模式。
- 合适品类:除以上产品外,还有冻干宠粮、高端室内健身器材、美妆工具、户外露营装备等赛道既有消费升级趋势,又未被当地大品牌垄断。
2. 面对转口贸易监管升级,建立“第二增长曲线”
- 过去利用越南、柬埔寨“原产地替换”模式规避关税如今风险剧增;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在2025年Q1将原产地核查抽检率提高到21%(官方月报数据)。
- 方向一:在墨西哥或加拿大设立组装或最终包装工厂,享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CUSMA零关税(关注毅至国际公众号,发送”原产地证“免费获取美国海关官方原产地证模板)
- 方向二:直接赴美建小规模自动化生产线,利用各州招商补贴。
2.3 美国业者:借机进入制造业,填补市场空白
综合美国目前市场环境及政府政策,有以下项目可供中小企业参考: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 加拿大企业可通过“供应链替代”赢得爱国消费红利;
- 中国企业需开拓多元化市场,把“世界工厂”升级成“全球运营中心”;
- 美国企业若顺势切入制造业,将在政策补贴与市场真空中实现跃迁。
毅至国际将持续跟踪CUSMA审查进展、各国关税政策与合规细节,帮助客户在风云变幻中稳健布局。如需具体操作指引,欢迎与我们联系。
发表回复